【人物】师生多代,把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, 让科研“绿苹果”变成产业“红苹果”

发布者:秦伟发布时间:2023-06-23浏览次数:10


1957年,刚大学毕业的刘铭庭立下誓言,“扎根边疆与流沙搏斗,寻找治沙的科学方法。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他一辈子扎根新疆,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新疆的大地上。


60多年间,在天山腹地,张钊、廖康和周龙师生三代接力研究、保护和拯救天山野果林,让科研“绿苹果”变成产业“红苹果”。


新疆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,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践行党的初心使命,前赴后继、接续奋斗的结果,他们矢志报国、服务人民,都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榜样。


四代科研人员的治沙坚守


现在,年近九旬的刘铭庭依然放不下科研事业。虽然因为腿脚不便无法长时间在野外工作,但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编写关于大芸人工种植的著作。勤奋的劲头,丝毫不亚于年轻人。


1957年,刘铭庭响应有志青年到边疆去的号召,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,与这片流沙搏斗。1959年至1983年,先后发现5个柽柳新种,并研究出利用柽柳固沙的方法。因为一辈子执着于一件事,他被称作“刘红柳”。


半个多世纪以来,刘铭庭和同事们扎根沙漠深处,用红柳阻挡住流沙对城镇的侵袭,还开始了红柳肉苁蓉人工接种试验研究,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。

  

如今,“刘红柳”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(简称新疆生地所)沙漠团队已延续至第四代人。他们不仅在中国各地播撒绿色,还将治沙经验与技术带到了非洲、中亚等地区,还参与到非洲“绿色长城”的建设中。


“我们刚建站时,策勒县二号风口和三号风口形成的沙包,距离绿洲仅1.5公里。经过几十年来实施沙漠化防治、植被修复等举措,现在沙漠前沿距离绿洲退后了15公里至20公里。”新疆生地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曾凡江说。


1997年,曾凡江主动请缨,放弃工作环境较好的城市,选择来到条件异常艰苦的策勒站工作,一干就是24年,年均在站时间超过6个月。


他和他的团队通过长期试验,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外围风沙区建成了1000亩的经济型生态屏障建设示范基地,并分别在沙漠南缘的皮山县等县成功推广1万余亩。


1998年至2001年,曾凡江和他的团队通过执行《策勒县棉花优质高产综合应用技术试验示范研究》项目,在新垦沙荒地上棉花连续三年取得世界最高单产,并突破亩产皮棉250公斤大关,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。


就这样,植被覆盖度的提高,既改善了生态环境,又为沙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;而林果业、人工红柳基地的建设,更是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。


现在,每年约有15名硕博生在新疆生地所策勒站工作,除了科学研究外,他们还组织当地农民科技骨干进行科技培训,用科技的力量帮助群众增收致富。


让科研“绿苹果”变身产业“红苹果”


青涩的苹果,一簇簇挂在枝头……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校园里的这片苹果林,有不少树种是新疆第一代果树专家张钊、廖康、周龙等人自天山野果林带回。


60多年间,在新疆的基层大地,张钊、廖康和周龙师生三代接力研究、保护和拯救天山野果林,他们每一次求索,散放出强烈的实践之光、科技之美,用实际行动“把论文写在祖国新疆的大地上”,让科研“绿苹果”变成产业“红苹果”。


1955年,张钊着手培育新疆没有的大苹果,先后从天山野果林等地收集到优质果种6000余粒,经过30多年努力,选育出耐寒优质新品种73个,繁衍至今。


目前,新疆果树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,瓜果名满天下。但上世纪50年代前,新疆果树资源种类和分布人们知之甚少。当时张钊带领大家翻山越岭,跑遍全疆80多个县(市),初步查明新疆果树资源约900个品种和类型,并探明天山山脉有我国面积最大、种类最丰富的原始野生果树林。1998年5月25日,张钊辞世后部分骨灰撒在他一生眷恋的天山野果林。


自1983年7月入党,廖康带领团队沿着张钊等前辈足迹前行,书写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使命。以新疆野生欧洲李为例,此前人们误以为其产自欧洲。上世纪90年代,廖康等人用六年时间深入天山野果林,寻到欧洲李种源,证实欧洲李起源于新疆。


天山野果林是苹果、杏、李等多种果树的起源地之一,被喻为野果林活体保存基因库,对现代经济果木的品质改良及分子遗传育种等具有重要意义,然而,近几十年来天山野果林大量野生果树枯萎死亡,分布区域面积逐步萎缩。“以前从伊犁河谷到整个西天山都有野生果树,现在面积比50年前少了近半,亟待保护。”廖康说。


这些年来,廖康团队为守护天山野果林积极奔走,国内20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陆续参与其中。目前,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野果林相关课题18项,从国家层面吹响拯救天山野果林珍贵基因库的号角。


廖康既是周龙的导师,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。如今,23年党龄的周龙又带领他的研究生团队不断繁育野果林伴生种。


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《野果林关键种及伴生种复壮关键技术与示范》启动,培育出天山樱桃、花楸等30余种伴生种,致力于天山野果林生态恢复。近年来,廖康团队守护天山野果林“结出硕果”,审定野生果树种下类型7个。


新疆野苹果作为砧木广泛应用于国内苹果产业化栽培,不仅新疆大量使用,还推广至山东、陕西等十余个苹果主产区,实现科研“绿苹果”变身产业“红苹果”。


记者手记

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之路


长期以来,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秉持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,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、宽广的科学视野,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。进入新发展阶段,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,弘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,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,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、经济发展、生态保护、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,从而创造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。


具有崇高境界的科学家是“精神灯塔”,能够为科技发展引领航向。从众多优秀的科学家身上,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,勇攀高峰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,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,淡泊名利、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,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,甘为人梯、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。


这样的科学家精神,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创新之路上开拓进取,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,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。(梁乐)


来源:乌鲁木齐晚报